航运市场

全球LNG加注市场迅猛增长

发布日期:2020-09-15 10:33:43   |      阅读:899 次   |   评论数: 0条
有机构预计,到2027年,全球LNG加注市场价值有望增至49亿美元,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0.3%。其中,亚洲、欧洲的LNG加注市场增势尤为迅猛。

自国际海事组织年初实施“限硫令”以来,海运业正式进入低硫低碳时代。LNG作为清洁高效的船舶燃料的前景愈发利好,由此也极大拉动了LNG加注基础设施市场。

目前,全球主要航运港口都在布局LNG加注设施,LNG加注船的订单量也不断攀升。业界普遍预期,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一定负面影响,但未来几年,LNG加注市场仍将在海运业的推动下迅猛增长。

港口加注需求持续上扬

根据全球最大港口荷兰鹿特丹港港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,今年上半年,虽然港口货物总吞吐量同比去年减少了9.1%,但LNG加注量却达到9.3713万立方米,而去年同期这一数量仅为2.6146万立方米。与此同时,LNG销量也比去年全年的销量高出30%。

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,鹿特丹港上半年LNG加注量增加了3倍多,这间接体现出LNG作为船用清洁燃料拥有强大的发展前景。鹿特丹港港务局商务智能液态散装顾问Ronald Backers表示:“越来越多的船舶选择LNG作为燃料,促使LNG加注需求大幅增长,今明两年增势将十分明显。”

《石油经济学家》指出,在船用燃料整体追求低硫低碳的大环境下,全球重要港口的LNG加注需求料将呈上扬态势。以鹿特丹港为例,2016年,该港LNG加注量仅为100吨,2017年就增至1500吨,2018年则猛增至9500吨。

鹿特丹港港务局透露,未来5年将迎来至少10家LNG供应商,届时该港的LNG加注量还将进一步增加。预计2025—2030年间,鹿特丹港的LNG加注量将增长100万吨,约占港口所有船用燃料的10%。

LNG加注船订单量增加

8月中旬,全球最大港口储罐经营企业荷兰孚宝开始在鹿特丹港的Europoort码头提供LNG加注服务。该公司表示,随着越来越多的LNG动力船不断进港,LNG加注需求和销量持续上升,LNG加注船订单量也出现增加。

8月底,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沪东中华建造的全球最大LNG加注船Gas Agility也抵达鹿特丹港,作为全球最大可提供全流程服务的LNG加注船,舱容高达1.86万立方米。据悉,沪东中华为商船三井建造总计两艘此类LNG加注船,另一艘预计2021年下半年交付使用。

有专家介绍称,目前,全球运营的舱容超过1000立方米的专职LNG加注船仅9艘,下单建造中的有8艘,最大舱容仅为7500立方米,根本无法满足未来LNG动力船对LNG加注的旺盛需求。

西北欧船舶与工业市场LNG供应商荷兰Titan LNG公司日前透露,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第二季度LNG加注需求放缓,其中4月份尤其糟糕,但之后很快就开始恢复。鉴于此,该公司计划建造一个LNG加注船“母舰”,旨在打造一个链接欧洲三大港口阿姆斯特丹—鹿特丹—安特卫普的LNG加注供应链。目前该公司已经从欧洲委员会旗下的“连接欧洲设施基金”(Connecting Europe Facility)获得了1100万欧元的资助,同时还计划将比利时Zeebrugge港和德国吕贝克港纳入其LNG加注网络。

亚欧LNG加注需求巨大

全球独立能源咨询和认证机构DNV GL指出,随着海运业愈发青睐低硫排放船舶,LNG动力船订单越来越多,全球对船用LNG的开发流程、设计和运营进行标准化的时机愈发成熟,预计到2050年LNG将占到船用燃料的41%左右。

作为支撑LNG动力船的重要基础设施,LNG加注站的建设需求将日益迫切。近年来,全球范围内对LNG加注设施的投资都出现显著提升,越来越多的港口以“LNG加注中心”为发展目标。

市场调研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指出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今年全球LNG加注市场价值将仅为7.713亿美元,预计到2027年,该市场价值有望增至49亿美元,期间复合年均增长率高达30.3%。根据该机构的预期,2020—2027年间,亚洲、欧洲的LNG加注市场更将增势迅猛。其中,中国LNG加注市场在此期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7.3%;到2027年,中国LNG加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亿美元。

值得关注的是,中国首个海上国际LNG加注中心已于6月初落户深圳盐田,项目投运后有望实现加注规模23万吨/年,预计可实现每年12亿元的产值;未来,随着项目加大LNG加注船的投入,有望实现每年200万吨的加注规模,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。

业内人士指出,深圳盐田LNG加注中心的落成,对于完善中国LNG加注服务网络、完善深圳港港口服务能力、巩固深圳盐田港国际枢纽港地位意义深远,同时还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引擎,为中国船舶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。

来源:中国能源报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