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员信息

中国迈向世界航运中心

发布日期:2010-03-02 17:22:48   |      阅读:1688 次   |   评论数: 0条

 

“未来10到20年,伦敦将失去其国际航运中心的优势地位,航运高端服务业转向亚洲已经成为必然。中国无疑是这次‘东移’运动的目的地。”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博士张婕姝大胆预测。

    目前,中国正在建设以渤海湾、长三角、珠三角三大港口群为依托的三大国际航运中心。随着一艘艘巨轮驶入中国港口,世界航运中心“东移”中国指日可待。

 

二十大港口中国内地占七家

    据最新公布的2009年上半年世界20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行榜,中国内地共有7家上榜。2009年我国亿吨港的总数为20个。

    2009年,受金融危机影响,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69.1亿吨,同比增长8.2%,增速回落1.4个百分点,而国外的港口吞吐量却萎靡不振。

    安特卫普港日前预计,该港200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.58亿吨,同比下降16.7%。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,2009年新加坡港口的总货物(散货)吞吐量为4.696亿吨,比2008年减少了8.9%。

    中外运长航集团总裁助理李甄说:“在亚洲地区经济贸易快速发展的推动下,亚洲航运业得到长足的发展,国际航运资源向亚洲地区进一步集聚,其重心正在向东亚,尤其是向中国转移。”

 

腹地经济和对外贸易双轮驱动

   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,港湾众多,尤其是横贯东西的大河入海口,极有利于建设富于经济价值的河口港。内河航运是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作为港口集装箱集疏运的重要方式之一,实现国际航运中心与内河航运联动,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具有重要的作用。

    201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,同时我国已形成“五横七纵”的高速公路网。发达的公路、铁路交通网的建设都有利于港口形成广大的腹地,有助于港口航运中心的建设。

    世界航运中心向来伴随世界经济发展重心而转移。2009年,中国取代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。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重要条件。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以及“世界工厂”地位的不断巩固,多个世界级港口正在中国东部沿海崛起。

 

三大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稳步推进

    2009年3月25日,国务院通过《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》。

    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时间表为:2007年前,建设国内货物的国际中转枢纽;2010年前,建成亚太地区国际航运枢纽港之一;2015年前,建成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国际航运枢纽港;2020年,实现建设成为全球航运中心的目标。在这一过程中,洋山深水港建设、浦东航空港建设、东亚自由贸易区建设、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、上海自由港建设等将对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重要作用。

    天津滨海新区也表示力争在5至6年时间初步建成服务中国北方、东北亚、中西亚的北方国际航运中心。大连则通过建设“数字口岸”,逐步向东北亚航运中心迈进。

    当然,“中国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,还需提升一系列软实力。”一位专业人士说。


分享到: